欢迎进入365-588!
打印| 字体: | 保护视力色:
作风建设无小事 多措并举正当时
创建时间: 2017-07-05
 

这次,作风建设大家谈活动的开展,通过认真的学习,查找到不足,使我在思想上、工作上、生活上对自己的要求和实际行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,以下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:

一、冲一线,是作风建设的前提

《论语—子路》中,孔子说:"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",深刻阐释了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重要性,风清则气正,气正则心齐,心齐则事成。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,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,必须坚持从严治党,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,这是作风建设大家谈活动给我最深刻的启示。这些启示和经验,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。

二、动真格,是作风建设的关键

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,凡事就怕“认真”二字。在目前大力提倡转作风、提效能的大前提下,少数干部依然故我地在"作风问题上"存在应付,这就警示我们,要改进干部作风,必须动真格。干部队伍中之所以存在“作风差”现象,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常说的"动真格"还有诸多疏漏。要实现转变干部作风,促进各项工作提速、提质、提效的目标,就必须施以铁腕律,动真格地予以整治,方能奏效。任何无关痛痒的处罚,无法让患有"作风建设庸懒散"症的干部得以醒悟,对勤奋敬业、克难攻坚的干部还是一种伤害,久而久之,还会产生更为可怕的耐药性和后遗症。因此,要想解决问题、根治弊病,关键就是动真格,出重拳,不走形式,才能让慵懒者不敢慵懒,只有真正抓起来、管起来,“作风中的庸懒散”方能见遏止。

三、强监督,是作风建设的保障

古训道: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。一语道破这条颠覆不破的真理,脱离监督的干部,往往会犯错误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职工都要正确地对待监督。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,经常地照一照,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,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,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。“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”, 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,以人为镜,可以明是非” “常被泼点冷水,常听点逆耳之言”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。党中央曾颁布实施的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》和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,是加强监督的铁板律令,也是落实党要管党、从严治党的方针,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职工都要认真学习,严格执行。

四、作风建设教育学习中要有求真的精神

纪律作风教育学习是终身的事情,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。自觉地按党员干部要求严于律己,牢固树立政治意识、大局意识、服务意识,进一步在工作中展现党员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干部形象,在思想觉悟上再上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适用;求真务实是我党的光荣传统,也是党员的优良作风,具体到我们普通干部职工来说,就是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,坚持把城管事业发展放在首位,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,清醒地看到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,增强加快发展中的压力感、紧迫感。总的来说就是既要有加快发展的高度热情,又要有扎实的工作态度,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、富有创造性。

五、作风建设工作中要有务实的作风、实干的行动

说老实话、办老实事、做实在人,是处世为人的立身之本,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、职位有高低,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、实打实地做人,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干事,就能干出名堂,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,得到群众的赞誉。

实干,是共产党人的作风,认真,是共产党人的品格。我们要继续坚持“干”字当头、“实”字为先,遇到困难不缩手,干不成功不罢手,以实干求实绩,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。作为一名党员,就是要从自身做起,高标准、严要求,才能在干部当中发挥出表率作用,才能激励、影响和带动本部门的职工,增强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。 

六、作风建设工作中要有群众的评议与参与

作风状况好不好,作风改得怎么样,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。改进作风常态化,群众满意是首要标准,在群众知情、群众参与、群众评价下,全面深入了解群众需求,认真听取群众对作风建设的意见,定期向群众公布作风建设情况,让群众看到他们关心的以及与其利益相关的问题是怎么改的、改到了什么程度,及时让群众了解整改的内容、措施和时限,使群众的监督评议的做法更加规范化、系统化。

这次纪律作风大家谈活动是自我改造、自我完善,自我提高的教育活动,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,是我们队伍建设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,我要认真学习,扎实整改,用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守纪律、转作风、提效能,为自我的青春献上一丝新绿,为城管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(无害化中心 罗春霞)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
 
信息来源:无     责任编辑:公共关系
 
 
主办: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  地址: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贤思街34号  邮编:510030
备案号:粤ICP备10079992号-2  维护支持:广州金越软件技术有限公司
网站标识码:4401000054   版权所有: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
欢迎您,您是本站第 位贵宾!